澳门尼威斯人

当前位置:学习园地 >> 政策&研究

《未来大学生报告》出炉,当好老师还得有“远见” |灼见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3-09 作者: 阅读数:7830次

原创 2017-02-02 麦可思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未来大学生会展现出怎样的特质?他们是否会和当下的大学生一样,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每日奔波于教室、图书馆和宿舍之间?



如果赋予你预测未来的超能力,但只有一次使用机会,你想预测什么?北京某高校教研中心的老师说,他想知道未来的高等教育将何去何从。或许这是很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心中的疑惑,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以下简称ACE)对这个问题也充满着好奇。虽然该机构没有能够预测未来的水晶球,但它选择用科学的调研方法预测未来高等教育界的发展趋势。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不过ACE貌似真的做到了。



去年,在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ACE发布了一份万众瞩目的《未来大学生报告》(The Students of the Future)。该报告对未来大学生的沟通习惯、学习行为、思维方式进行了预测,同时为高校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在此次调查过程中,来自美国14所高校的校长牵头举办了全美高校论坛,在学者和专家们一次次激烈的讨论中,一幅未来大学生面貌的图片被基本勾画出来。ACE表示,这份报告通过对学生在人口特征、经济、科技、交流方式、学习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高校未来的转型或变革有所参考。

 

  

未来学生长啥样?



《未来大学生报告》中首先指出,科技的突飞猛进、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依赖意味着未来十年的大学生和当下一代有着天差地壤的差别。高校在规划未来发展之路时,势必要将这些变化和差异加入考量,同时准确抓住改革时机。ACE的研究显示,美国97%年龄在18至29岁的青年人都是互联网用户,这个年龄段中九成以上的人都在使用社交媒体。因此,在网络与社交媒体的影响下,年轻的学生通过点击鼠标获取信息,与外界建立联系,达成日常的沟通需求。对“新新人类”来说,图书馆的概念已不再是实体建筑,它隐藏于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里,袖珍轻巧便于携带,只要手指一划便可找到所需的答案。即使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他们同样拥有智能手机,科技已强行植入青少年的生活中。



由于青少年们在社交媒体被普遍使用的环境下长大,他们习惯于快速一对一的回复。当手机有消息提醒出现,他们会条件反射地查看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反馈。与此同时,这些学生从小习惯于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个人动态、评论他人的言辞、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早已成为自己的主导,不再会像他们的前辈那样“言听计从”,表现出更多的“我行我素”。新的一代会主动去探索事物,崇尚自由,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因此,强行把他们“按”在课堂听教授滔滔不绝地讲课已不再是“高产出”的教学模式,这些新新人类喜欢主动出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偏好的学习方式,不愿“任人摆布”。即便是学生被留在教室安静地望着讲台上的老师,藏于书桌下的手机也会时时牵扯着他们的精力,学生会不自然地在听了几分钟讲座后翻阅手机,极大地影响到课堂注意力。



ACE在报告中还从人口特征的角度谈到了未来大学生的变化,根据对现有数据的预测,未来十年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学生将涌入高校,带来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此外,会有更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他们对性价比较为敏感,因此会选择学费相对低廉但培养质量较高的学府。ACE还指出,根据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目的不同,未来大学生可以被划分为几类:传统年龄段(18~22岁)具有求学欲望的群体;传统年龄段以就业为目的的群体;传统年龄段对未来没有规划的群体;有过工作经历且希望获得职场晋升的群体;以及有过工作经历想要转行的群体。简言之,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传统年龄段、住在学校学生宿舍、准点上下课的全职在校生会逐步减少,高校将会面临学生群体的多元化。为提升保有率和毕业率,学校需要对细分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变“被动”为“主动”   订制知识不是梦



随着科技产品价格走低,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支付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着“抢占注意力”的电子设备走入校门。报告中谈及,“学生不再是走进课堂打开电脑那么简单,这些外戴的智能设备已经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因为,高校要做的不是要求学生切掉“臂膀”,而是要引导他们合理使用这些外接设备。加州大学人文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大卫西奥哥德堡多年来进行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他表示任课老师即便简单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或电脑上网搜寻某个术语,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卫说,未来大学生在入校时就知道如何从网上搜寻相应的信息,他们不需要一个“主人”站在讲台上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希望老师能够走到学生身边辅助他们去主动学习。




因为未来大学生“主动学习”高于“被动接受”,所以高校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做出相应调整,减少长篇大论式的教师独角戏,不要给学生造成观看不间断录像的既视感,更多地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另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同样符合“主动学习”理念,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知识点,利用课堂时间相互讨论巩固记忆。需要注意的是,再精彩的教学视频也无法在播放全程锁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此任课老师需要适当调整视频长度,或者在中途插入问答环节,甚至留出间隙让学生稍作休息,这些都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ACE还预测,未来大学生会更偏向于自我订制的知识,他们依据喜好挑选心仪的领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期望成为创造者或者发明者,”ACE的报告中指出。针对学生心态的变化,高校需要让学生在创造和贡献中探索知识。研究指出,如今的青少年不是只会在社交媒体上发牢骚的一代,他们更在意人类的生存环境,更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为此,在培养方式上,高校需要积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身边存在的社会问题,并教会他们善用资源解决问题。也正因如此,“做中学”的培养理念将逐步得到贯彻,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近年来创客空间的蓬勃发展为学生“做中学”提供了土壤。例如,马里兰大学的模型与设计实验室全天24小时开放,拥有3D打印机、计算台等多种设备,来自不同学科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交流学习,学校鼓励学生在这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创造和创新。创客空间对未来大学生的意义举足轻重,它的存在并非“创新创业”热潮下的浮躁,更多的是符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

 

  

培养下一代的全新思路

 

未来,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意味着学生18岁考入大学,修满学分后毕业。相反,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是终身的习惯。高校为校友提供的“再教育”服务会愈发火爆,多数人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让自身升值。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衡量学历的比重会逐步降低,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履历,例如参与社会实践、加入科研团队、个人的发明创造等。未来大学生中还会有更多的“极端学习者”涌现,他们会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学习,常常被视为某一领域的天才,他们可能会偏科,甚至因达不到学业项目的综合要求而被退学。美国《纽约时报》在2014年刊登的“如何得到谷歌的工作”(How to Get a Job at Google)一文中提到,在谷歌现有的一些研发团队中,高达14%的成员大学没有毕业,他们皆是靠自己的作品或成果拿到了谷歌的聘用书。针对上述情况,学校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发展“再教育”,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给予偏科群体更多关注,确保他们顺利毕业。毕竟,在高等教育更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未来,学历将是求职时的一块敲门砖。




高校在转化教育思想或培养理念时,还要了解未来学生大脑的运作方式的不同。ACE报告对未来大学生的预测还涉及认知科学层面,当人类依赖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设备后,每天睡醒第一件事便是拿出手机刷资讯,每晚睡前的最后一件事是跟手机“道晚安”。初步研究表明,智能手机及互联网的出现正悄然改变着我们大脑的运行能力,我们越来越善于快速反馈却逐步丢失深度思考的能力。因为未来大学生从幼年开始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智能手机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深远。除了丢失深度思考的能力,人类大脑的记忆力也会因为信息时代的发展而逐步退化。当需要记忆的信息只需手尖滑动手机便触手可得,未来一代会习惯于将更多事情记在手机或者网络空间里,大脑的记忆力会因为不断被解放而退化。庆幸的是,人类的大脑可以被再度训练,高校可以通过对学生大脑进行训练,来躲避智能手机带来的隐患。教授可以要求学生在某一时间段里远离手机或电脑屏幕,集体深度思考和讨论某一问题来达到训练大脑的目的。



的确,我们没有能够预测未来的水晶球,但是可以通过分析已有的种种症状塑造一个未来的大致轮廓。ACE的这份《未来大学生报告》或许不完全准确,但相信它能为高校的未来改革提供一个思路。

 

《未来大学生报告》出炉,当好老师还得有“远见” 灼见.docx


站点地图-xml  
澳门尼威斯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